close
wa

斷斷續續的把這本買了很久的收藏翻完,「You Gotta Have Wa」,這個書名對於 culture-sensitive的棒球迷很容易產生吸引力,雖然是於1989年出版的過時文章,背景環境和現在早已大異其趣,但是作者Robert Whiting在當時對日本野球文化的形成,美日棒球文化的差異,在球場上衝擊產生的現象,觀察入微,觀點細膩,現在讀來仍然可以發覺許多有趣之處。

 


什麼是Wa? 日文本意是「環」,「圓圈」的意思,在文化上可以延伸的涵意太廣泛,又有點抽象 : 和諧的團體 ; 群體合作; 團隊一致,要親日一點的話 : 高於個人權益的團隊精神 ; 為達到同 一個目標而合作努力 ; 一種集合忠誠,合作,信賴,內斂沉穩的修持; 吞忍和犧牲的本事; 甚至直接說是武士道的精神。在許多人的印象裏,它就是一直影響著日本人行為思考,禮儀成規,和每一個文化面向的精隨,也被認為是日本在世界上許多舞台成功所仰賴的基礎。
wa3

身為鄰國, 又曾經深受影響,對書中作者提及許多讓他驚奇的民族特性及處世態度,我們不會太陌生,特別是它反映在棒球場上的這部分,從小青少棒揚威記中都已經看了好幾遍,甚至我們的球隊也採用相似的訓練方式。但對於個人英雄主義至上的西方球員而言,他們感覺平日所熟悉的棒球,在另一個世界被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詮釋,彷彿要踏進日本球場,你就必須要有「Wa」。

書中背景提到的都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,野茂都還沒出國,在當時兩輛文化列車在球場上衝撞,勢必會產生許多新奇有趣的火花,Robert以他對日本棒球傳統,歷史,個性特徵的了解,把觀察到的差異鉅細靡遺的表述出來,來向西方讀者形容日本人對棒球比賽的嚴肅態度和強烈情感,對完美表現的持續追求,對失敗挫折的劇烈反應等。

在日本人一開始接觸棒球時,便徹底在Wa的思維教育下成長,以致從少棒,甲子園一路影響到職棒,書中舉出的事例太多,比如 : 在投打上有模子製造般的一致性作風; 有比較和諧的球員工會; 比較少數的球員經紀人; 而即使薪水只有北美球員的五或六分之一,也沒有太多薪資爭論等等。而在球場上和比賽上的許多習慣和規矩也不同 : 打擊者上場必須先向裁判鞠躬; 每天比賽日早上先練八小時的球; 手臂酸痛的投手被激勵要多多投球直到疼痛麻木; 逢低潮的選手球神拜佛尋求幫助; 比賽平手收場是合規定的,甚至當作雙方都能保有榮譽而被鼓勵; 球員絕對絕對不能破壞團隊和諧; 教練可以對表現不好的球員動手動腳; 把犧牲短打當作是無上榮耀等等。

然後,在這樣的環境中輸入了一些奉行自我中心主義,不拘禮節,好球帶認知不一樣的洋將明星,衝突和趣事自然產生。
 

Mrbaseball 事實上,這個主題在1992年也在大螢幕上出現過娛樂搞笑版。在台灣棒球先生指的是李居明,在日本是長嶋茂雄,在美國,卻因為這部電影,讓我想到了湯姆謝立克(Tom Selleck),由謝立克先生所主演的電影「Mr. Baseball」, 背景就是九零年左右,大聯盟球員初到日本職棒討生活時,因為文化觀念不同而與球隊管理產生衝突的種種現象。終了兩方都吸取了對方文化中的長處,美國人學習 拋棄個人主義,以團隊榮譽為重,日本人學習發揮自我,以輕鬆但積極的態度面對比賽和挫折,在兩造完美的平衡中收場,只是以趣味的手法呈現。

 

由於在台灣可能看到較多日本式球風的比賽和訓練方式,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都深受影響。在這裡台灣來的留學生多喜好練球,烈日下數小時接受教練指揮辛苦卻也不輕言退卻,而ABC則多喜好比賽的刺激,不願意把時間投注在枯燥的練習上。比賽日,台灣選手會提早到場熱身,ABC有許多是姍姍來遲,順便頂著一頭剛睡醒的亂髮,還邊吃著早餐漢堡,在團隊精神的表現上也有著那麼一點差異,這也是我對東西方球風差異的最切身體驗。

 

現在全球化程度已深,美日交流頻繁,書中描述的情形許多已不存在了,但作者當初在這上面花的功夫,還是值得讓人回味一番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npaul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